成功案例
作者:医讼团队 真实案例编辑

前言
分级诊疗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,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,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。按照《医院分级管理标准》,医院经过评审确定为三级,每级再划分为甲、乙、丙三等,其中三级医院增设特等级别,因此医院共分三级十等。一级医院是直接为社区提供医疗、预防、康复、保健综合服务的基层医院,是初级卫生保健机构。其主要功能是直接对人群提供一级预防,在社区管理多发病常见病病人并对疑难重症做好正确转诊,协助高层次医院搞好中间或院后服务,合理分流病人。
案情简介
于某,男性,62岁。
2018年1月22日,于某因感冒20余天出现咳嗽、胸闷等症状到县妇幼保健医院门诊就诊,医生将患者收入院。于某入院后查体,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,心率148次/分,心率绝对不齐,第一心音强弱不等,双下肢凹陷性浮肿三级。当日14时,辅助检查结果回报:D-二聚体1.99mmol/L,乳酸脱氢酶317U/L,肌酸激酶328U/L,B型钠尿肽前体10811pg/ml,高敏肌钙蛋白T36.71 pg/ml。初步诊断快速心房纤颤伴严重心衰。从上述指标可见患者病情严重,继发心梗和心源性休克的风险极高。医院未按照分级诊疗制度及时向上级医院转诊患者。患者在入院后10小时,下床大便时突发心梗,意识丧失,经全力抢救复苏后,立即安排救护车送往市中心医院。患者在市中心医院的ICU病房抢救10天,最终救治无效死亡。医疗纠纷发生后,因调解未果,患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。

法院审理
法院受案后委托了司法鉴定。鉴定意见认为:被告医院对被鉴定人的诊疗行为存在过错,与其死亡结果具有一定因果关系;医疗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原因力程度,从技术鉴定立场评价建议为次要程度范围。人民法院于2019年11月1日公开审理了本案,庭审中医患双方针对涉案事实分别陈述了意见,特别针对医院的诊疗级别及转诊事宜展开了激烈的辩论。2019年11月11日法院做出一审判决:被告医院赔偿原告各项损失共计266070.35元;驳回原告其他诉讼请求。
医讼点评
据山东省卫健委网站的公示信息,被告医院在医疗损害发生时为一级妇幼医院;而被告医院在庭审中举证认为,其已经于医疗损害发生前1个月(2017年12月28日)获得了县卫生行政部门关于该院晋升为二级妇幼医院的批复。但是,专科医院的诊疗分级仅是指其在专科领域的诊疗水平所达到的级别,而非综合或者全科领域的诊疗级别。与诊疗级别相对应的诊治能力的不足,是导致本次医疗损害发生的重要原因。因此,各级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和严格执行分级诊疗制度,控制医疗事故发生率。
医讼简介
“医讼”由徐海铭律师创立,京鲁两地的医疗专家、律师组成。“医讼团队”秉持维护公平正义、促进医患和谐的宗旨,为弱势群体提供医学法律服务。服务热线(微信):13261977065。
来源:
医疗纠纷律师